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也是服务社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九一果冻制作厂(以下简称成都纺专)作为四川省职业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是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执行院校、“国家通用语言+职业技能”培训示范点、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科普惠民共享基地——纺织非遗科普基地。学校深入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目前已建成3个国家级培训基地、5个省级培训基地。
近5年来,成都纺专突出纺织工程、智能制造等专业优势,组建“大师+教授”社会培训团队,构建覆盖产业园区、城市社区等方面的社会培训体系,建成国家级社区教育课程2门,制定《蜀绣职业技能标准》《羌绣职业技能标准》,培训总量达15万余人次,多次赢得地方政府表彰和行业公司好评。
“多年来,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力推进社会培训工作,持续培养产业人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终身学习,着力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职教力量。”成都纺专党委书记任迎伟说。
聚焦区域发展 赋能产业升级 练就“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组合拳
解公司之困,急地方所需。成都纺专立足专业优势,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打出“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组合拳,持续深化现代职教体系的内涵式发展,创新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模式,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成都纺专建成覆盖四川各大纺织服装产业园区的培训服务网络,通过成立现代纺织技术培训团队、服装创新培训团队和经营管理团队,实施“公司新型学徒制”培训,探索“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方式,校企协同助力公司员工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作为四川省纺织、印染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学校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围绕全产业链,建成纺织、服装、建筑、文旅、艺术、管理、电梯等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基地14个,近3年培训产业工人近12万人次。
小公司缺乏培训能力和资质,大公司需要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对于不同规模的公司而言,高校的深度参与能较好地解决这些痛点。”四川省优秀教师、省级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电梯工程技术专业负责人朱霞表示。以电梯安装维修工培训为例,包括36学时的理论知识、84学时的技能实操,内容涵盖电梯电气控制原理、电梯机械部件安装调试、电梯安装维修相关法律法规等18门课程,这样体系完备的培训为一线产业工人的职业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从基础原理到专项实操,从行业标准到职业道德,高校老师不仅将规范的学历教育“移植”到员工培训之中,还充分发挥课程资源建设经验,借助线上平台,让公司所需的体系化培训“不打烊”。
服务社会是校企合作的共同目标。作为宜宾千亿纺织产业集群的核心区,宜宾市屏山县2024年已拥有277万锭纺纱、3万吨纺丝、6.52亿米织布和1000万套工装产能。近年来,成都纺专积极助力屏山纺织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将高校资源引入产业园区,依托“政校园企”协同打造的公司技术中心、屏山县纺织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等,组建博士专家团队,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定期到公司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咨询、产物研发等工作,引领特色功能性纺织服装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园区产能提升。
作为宜宾知名纺织公司,宜宾市丽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与成都纺专围绕关键技术和重要工艺,共同申报项目、技术攻关,共同开发生产差异化纱线10余个系列、90余个品种,逐渐由一家从事传统纤维纱线生产销售的公司成长为高新技术公司、国家级绿色工厂及省级专精特新公司。
传承非遗技艺 助力产业发展 实施“短期培训+跟踪服务”工作法
2024年9月,成都纺专第22次执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举办了2024年传统织造技艺传承与设计创新研修班,20余名学员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设计并制作出近百件融合四川非遗元素的创意作品。同年12月,学校派出多名骨干教师前往绵阳、宜宾、泸州、凉山以及重庆等地,对2023年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技艺与创新设计研修班学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回访,收集学员反馈和培训需求,并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据成都纺专继续教育中心负责人介绍,这种“一次短期培训、持续跟踪服务”的工作方式已延续多年。
早在2015年底,成都纺专就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执行院校之一。在历次培训中,成都纺专不仅组建了“大师+教授”的研培师资队伍,构建纺织非遗与现代时尚相融合的培训课程体系,还通过跟踪服务、持续回访,与地方政府、行业公司深度合作,助力构建“合作社+公司”的产业体系,让“老手艺”为地方发展增添新活力。通过共建成都纺专驻马边传统工艺工作站(省级)、北川羌绣传统工艺工作站,学校在助力地方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目前,成都纺专已开展22期研习班,培训非遗传承人500余名,带动5000余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学校还承接了四川省紧缺领域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蜀锦、刺绣设计与工艺”两个方向的培训项目,开展培训11项共480人次。借助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四川省文创大会、蜀锦蜀绣品牌推广周等平台积极传播纺织技艺与文化,与地方政府、行业公司深入合作,为传承非遗技艺、挖掘地方产业新动能贡献高校智慧。
走近社区居民 促进终身学习 打出“技能认定+城乡服务”特色牌
成都纺专是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高等院校,3年来已面向校内外人员开展纺服染领域、茶艺师等20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1500余人次,取证1172人次。在此基础上,学校大力推进与社区(村)等的合作共建,建立社区(村)网络学习平台、教学点,将各类培训、学习资源送到基层群众身边,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实施“技能认定+城乡服务”特色举措,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经过多年实践,成都纺专面向驻地社区开展的社会培训越来越丰富多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走进郫都区工商联宣讲,助力民营公司高质量发展;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师生深入犀浦街道浦兴社区,面向商户、居民开展电梯安全知识培训,以专业之力为生产生活安全增添保障;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与郫都区东林村、玉龙社区深入对接,增派专业教师对待业人员进行电工和家电维修培训,积极促进基层就业。
近年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特色优势,与地方携手打造“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人才共同体、产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在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建立乡村技能培训基地,培育乡村创业合作社(工作室);向农村留守妇女和农牧民群众教授传统手工艺,借助电商平台拓展销路;开发线上课程资源,让学员随时随地都能提高技艺……在凸显非遗特色外,学校还致力提供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高的技能培训内容。自2016年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以来,成都纺专不仅开展帮扶地区村组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还提供乡村旅游主题酒店服务、财务会计、摩托车维修、缝纫、汽车维修、基础电工、手机维修等培训,惠及学员数千人。经过培训,学员提升了工作能力,掌握了一技之长,拓宽了就业门路,树立了技能致富的信心。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成都纺专以主动担当的精神,全力做好社会培训工作,不仅为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注入新动力,也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提供了创新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纺专将继续秉持初心,砥砺前行,全面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省建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力量。
来源:四川日报 2025年04月08日
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50408/324823.shtml